交換眼神筆記 leekasing.net (原為李家昇博物志之交換眼神博客)

這個網頁原是2009至2016年間撰寫的一個網上中文欄目:「李家昇博物志之交換眼神博客」。已經停寫多年。今天忽然想到又著手把它翻出來,不過已再不是甚麼博客了,大概會是照片,瑣碎文字,甚至中英夾雜,不同片段事記的混合使用。欄目改為交換眼神筆記。之前所寫的一概留下,備作翻查。(2021年10月19日按)

Tuesday, April 29, 2025

不是詩人,我寫詩

 (寫詩少年)

開始寫詩是大約在1968年間,當時投稿發表在一份文學期刊「伴侶」,陶融編的詩園。一位來學校實習的老師,戴文喚,知道我喜歡寫詩,送了我一冊「覃子豪全集 ( 1 )」。戴是國風文社社員,他說後來當了導演的譚家明也是該社成員。就是這樣,通過閱讀覃子豪,我便開始認識台灣的現代詩,以及現代主義。

後來組織「火鍔詩社」,與一些同學共同出版油印詩刊。關夢南,容沅林與我聯絡,邀請一起岀版「秋螢詩刊」,那是1972年之事。當時除了寫詩,也寫談詩的文章,在「時代青年」月刊每期寫一個數頁的談詩專欄。現在想來,那個不成熟的少年期,也是讀詩最勤的時光。

當時也與台灣的詩刊互相聯絡,例如「龍族」,「水星」等,發表詩在他們的刊物。當然,我也受台灣的現代詩影響。可是台灣的詩也很多樣化,有成長的一輩,也有年青的一代;有擁抱西方現代主義,也有強調本土派。說台灣現代詩晦澀,只是一個表面的印象。當時我喜歡管管,後來在大一設計學院的畢業作品,便以木刻為媒體,用管管的一首詩做了一本書:「也是秋天」。後來秋螢詩刊的版頭,「秋螢」兩字,便是從該作品撮用過來。大概管管也影響了我的行文輕鬆方式,也在現在與傳統之間來回蕩漾。

我剛從書架拿下一本書:「雅克•卜列維詩選」(Jacques Prévert),陳瑞獻譯。我原以為這書是我的,原來我的已經掉失,這是楚喬藏本,她在扉頁簽名並寫下73年6月。我想說香港那個時候寫詩的狀況,便憶起這本書,它著實某程度也影響了香港當時寫詩的方式。一個冷靜,觀察的角度。也許,這點就是與台灣詩不同的地方。著重對生活的描寫,而不是意象鋪陳。當然,這不能說是包保寫出好詩的途徑,其實不少這樣的詩都是淡而無味。當時創建學院的詩作坊影響出一批年青的寫詩人,以前面提到那本書的方向。鍾玲玲,淮遠等人以這個模式寫出不少好作品。由於家庭的禁錮,我無緣參加早期的詩作坊,我參與的是後期,由李國威及古兆申主持。古好像從台灣的影子覺醒過來,強調口語以及明朗。我也從這個方向寫了一點,但又覺得有些矯枉過正。我在1974年認識楚喬,倒是在75至76年間才較多一起活動。也因而與也斯等人熟絡。不過我之前已買了台灣幼獅替他出版的散文集「灰鴿早晨的話」,是一本我很喜歡的書。也斯也強調描寫生活,不過如果要去比較,我還是喜歡他後來,把不同東西揉合在一起。

在那個年代,主觀地說,當時我最喜歡的是西西的詩。1985年我們搬進新的影室,要重新設計影室的咭片信紙等文件。影室用的新設計信紙(也使用作單據等),除了公司名號,地址電話資料之外,右方的空間,印了西西一首詩(可不可以說)。也許,這個算是當時最另類的,詩的登場空間。說笑也許不少廣告公司的文案創意寫作員,在潛移默化中因此受了不少西西的影響。

超現實主義其實與廣告創作有著不少𢇁連的關係。西西的超現實,豐富了我後來對超現實的看法。而我對超現實的喜好,又源自早期閱讀台灣現代詩。

1977年初,我們在蘭桂坊租下一層樓,作影室之用。開展了打後延續很多年的攝影事業,同時也開展了另一個十年,我們和詩的關係。

那個時候,秋螢詩刊已經停刊了好一段時期,要不是楚喬興致勃勃的督促,也許秋螢不會復刊。1996年12月,影室的空間還未落實,她已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明年過農曆年能租到地方,便開始要辦秋螢…可以每期介紹一插畫家,可以給點稿費鼓勵。」新版的秋螢是在1978年六月復刊。是以海報的形式,每期出一張紙,前後印刷。開始攝影工作之後,我已很少寫詩。秋螢第21期(1978年9月號)以梁家泰的攝影為插圖,是期我寫了一首詩「梁家泰影室」。海報形式的秋螢,出版七期之後又再停刊了。不過詩的心還時時躍動,1986年又再復刊,這一回是以摺疊明信片的形式,共出版了13期,直至1988年3月結束。明信片時段的秋螢,也是最為人們所記得。

80年代中葉之後,我們的攝影工作已經很忙。我開始進入以寫詩方式攝影的年代。


(用寫詩方法拍照的十年,1985-1997)

1981年我與楚喬一同做了一個雙個展,是我們第一個較大型的展覽。我當時的作品是拍攝靜物,一組和個人生活,或在生命過程有關連的物件。照片的拍攝方式是聚焦主向,不過大都有著一個詩句一般的題目。

1985年,我的拍照方式有點改變,在一些較自由的工作個案,開始嘗試使用一種,物件與物件並合在一起的方式。不再是聚焦在一件物件上,而是畫面散焦在不同物件的區域。物件與物件互相產生岀內容關連,亦因而帶出畫面的視覺趣味。這個和拼貼很相似,它其實也是一種拼貼。進一步去理解,那是一件裝置藝術,只不過是最後以一張照片為完成物。漸漸,這種拍照方式成為了我的攝影風格 。也不時有傳媒來訪問,我笑說那個年代,不能以一名裝置藝術家維生,便當了攝影師。將一盤裝置拍成照片,使作商業用途。當然,那是一種既簡略而又誇張的說法。再說,裝置式的攝影也不一定是好的攝影作品,裝置好壞也是因人而異。由於不時要應對傳媒的答問,我回頭再去詮釋自己的拍攝取向。開始的時候也許是不自覺,慢慢就感覺到在潛意識中,我是使用著過去寫詩的方式,去經營一個畫面。調度物件與物件的組合,𥚃面也有不少是虛詞假字,絲連著物與物的關係。甚至,其中也鑲嵌了一些很私人的訊息,只能是某人才會接收得到,但是表面上它又提供著某項視覺功能。

開始意識到,我的攝影是過往文字書寫的延續,使用寫詩的方式去拍攝。從1985年到1997年舉家離開香港,在個人創作,在不少工作個案,這種拍攝方式也廣為公眾對我作品的熟悉。當然,在這十多年間,我在物料上,工具上的應用也廣泛多樣,不過有點共通的,是畫面上散點透視多過使用焦點透視。而且,大多是物象多層,猶如一首詩的意象交疊,相互碰撞。由於元素繁多深闊,這類照片適宜使用較大的版幅去展示。1993年我做了一個展覽,展出的照片面積大約4呎乘6呎至4呎乘8呎。

在1996年間,我做了一個攝影作品:「詩四十首」。以40張約8乘10吋面積較小的照片構成,其實最後只是完成了25張(M+ 美術館藏品)。這個和我之前的大版幅照片好像有點不同,細看其實是同一脈絡,與其在一幀大版幅的照片層層織疊,把眾多的聲音收納在一起,我把要說的分別散放在四十張照片裡。當然我也不否認,收納方便以及攜行性也是其中一些考慮因素。這個作品也間接影響了十年之後,我使用一組照片去建構一件作品的模式。其中不同的是「詩四十首」並無次序,而後來的有明顯的序列。那就更加接近文字的書寫了。此外,在「詩四十首」的照片,每幀都是有著較高的完成度,可以獨立展示。而後來的如果抽出其中一張照片獨立地看,它只是一個詞彙,你看不到全篇的要義。


(用照片書寫)

2009至2013年間,我做了一組作品:「Z FICTION」。全套作品大約有70來張,照片是獨立的,互相沒有絲毫的關連。所共通的,每張都是在敘述一個小故事。見方的圖像,由數層影像重疊構成,圖像完成後,在下方寫進一兩行文字。多年來我的照片大都是有題目,題目帶引你閱讀方向。但這裡的文字不是題目,它是照片的一部分。假若把這小段文字抽掉,圖像就茫茫然,你不知它要義所向。原作文字是用淺白英文撰寫,有一趟,香港一份中文週刊邀請發表近作,發表時我將文本譯為中文。後來覺得這個可行,便陸續將大部分譯出,有部分曾發表在「聲韻詩刊」。

有一回我返港,朋友共聚,我給也斯看這套作品。也斯看後笑說「你又說不寫詩」 。也斯很喜歡那套照片。他正在編組他的文集「浮世巴哈」,想我用這個方向替他做個封面,而且希望圖中有個巴哈像。回來後我嘗試了好幾回。但是,總不得要領。

創作「Z FICTION」,我給自己下了些規限,例如圖本一定要是現成搜來的,然後加以拍攝。假若畫面需有一條直線,也需要尋找一條線來攝影,不可以自己繪畫。拍攝的當刻,也就是紛雜圖本源頭,一統的時候。 那時萬物回到了攝影的本位。這個也牽涉到我對被攝物定義的看法,不過在這𥚃就不作進一步的鋪陳了。其中也還有不少規限,圖中的多層影像疊放在一起,都是在電腦平台上進行,可是我的電腦操作,基本上是固定在最原始的層次。每一層的影像都是以原大放入,不加裁剪,不移動位置,更煌說其他調改了。當然,現在的數碼功能更加是無上限,也是正因如此,這種抑壓方式,很太程度調節著心理活動流向,因而把控著成像結果。由於我的攝影是心理活動的筆記大於事物移動的記錄,這點對於心理活動的掌控就顯得尤其重要。換句話說,我的攝影是即興寫意,更準確點,是即興以影像書寫,隨心而動。這個和行文書寫比較相近,尤其是詩。

2014年初,我開始了一組作品「二目寫」(Diptych)。如果說「Z FICTION」活像一則極短篇,「二目寫」就仿如一枚俳句。這兩組作品有一個共通之處,都並不是以設定主題作為起點,進入了影像調度,才發展出內容。這個與我在離港前所做的作品很不同,當時的圖像操作是為了已經擬好的主題而服務。「Z FICTION」的故事,是邊做圖像組合,邊發展岀來,最後的文本,作為概括。

「二目寫」原來的題目叫「光室草本」。光室相對於暗室,我是一個不喜歡暗室作業的人。光室草本如果用一個長句去表達:在明室進行的圖像練習作業。

每天晚飯後,到電腦工作枱,大約花十分鐘,從我的圖片庫即興挑選兩張照片,是為配對。這個便是「二目寫」的創作現場實錄。每個配對都有一個題目,它也可說是作品的一部分。「二目寫」和「Z FICTION」也很相近,二目寫是一個略化的版本,而且非常即興。有點不同的是,影像全都是從我平日生活中所拍到的照片選出。平日所拍的照片,對於我來說,不是一件完整物。甚至,只是一個詞彙。照片得來只是偶遇,即使採框時有明顯的自己觀點,這個與一些以捕捉或守候見稱的攝影師所付出的投放程度不同。由於不同的人有不同選擇把創作重點投放在不同選段,一些人把重點放在暗室,有些放在把握時機,我的則在組合的過程寫出真義。

如前面所說,「二目寫」是一項圖像練習作業,也即是說我每天習慣以這種方式去寫一首短詩。十年間,做了超過一千五百對。平均每兩天一則。這項短詩練習,其實2023年打後仍然繼續,今天只是把十年間的來一個整理。這些二圖配對的方式,也發展出其他作品,例如2024年楚喬離世後,我開始了一項與她的日記對談的作品「夜讀記」便是其中例子。「二目寫」原來每件都是有個英文題目的,在整理過程中,有些略作修改。此外,我據英文原文,增寫了一個中文本。數十年來,都在影像與文字間糾纏。我也沒有特別要求純粹,在任何一方都可以看到互相的影子。尤其是近年,又回到了文本書寫的興致。這次整理,也給了自己一次重回書寫的機會。


(游動詩寫室,圖本詩)

與「二目寫」相若或略早的時間,我開始了另一組作品:「游動詩寫室」。如果說「二目寫」是一項練習,「游動詩寫室」則是一項著意的創作。是故,所作的數量不多,十多年來只做了二十來件。1997年,我們移居來到多倫多生活在一個西方世界。假若寫作,在主流社會發表就得使用當地的語言。漸漸,楚喬開始用英文創作,寫詩及散文。對她來說也自然,她一向有用英文寫作的習慣。我的寫作則純粹使用中文,詩要是翻譯成為別國语言,不少原有的東西已經失掉。解說文本是可以翻譯的,但詩不是說明文。這是其中一項原因,我開始了「游動詩寫室」系列。用圖像去寫詩,那就不牽涉到文本的翻譯了。這個對於我來說也自然,因為多年我的攝影創作都是和詩有著不乏相連的關係。我指的不是一個影像的詩意,而是經營詩的方式。

因為「游動詩寫室」,我開展了「圖本字盤」(Alphabeto)計劃,我把過去不同系列的影像作品,挑選並各製成2.5吋乘2.5吋的小照片木件,共有數百枚之多。這些獨立影像便充當了我的圖像詞𢑥,其間也混合了彩色的,黑白的,而且內容及拍攝方向混雜。形成了一個豐富異常的語系,使用在一首圖像詩𥚃,有時該圖原有的內容,又好像為新寫的詩提供了典故效能。意外地,這些作為稿本用途的小本木件照片很受欢迎,有些在畫廊間賣去,也有些送予友人作禮物,幾年間竟然做了千多枚。

這些照片裱在上面的小木件,其實是有著多重功能,除了它本身也像一枚小型作品之外。當我在創作一首圖像詩,這些木件照片組合在一起,圖像與圖像,可以即時看出其間的互聯與平衡。所以也是一項稿本的作用。同時,也可作為一件完成物展示。一件包括十多塊小木件並在一起的作品,橫排在牆上,就一如一闋十來行的詩。「游動詩寫室」的原來概念也是如此而來,假想攜帶一手提喼的小木件照片,無論在甚麼地方一壁的空間,即使多闊,我都可以即興根據當時所感所想,發展出一首圖像詩開來。不同的組合,可以賦出不同意義。這是言語的基本組合概念。當然,你咀裡有甚麼語言也是因人而異。所以木件上的原始影像也重要,也即是語言個性之所在。

及後,我又嘗試把這些散件展示方式作了進一步發展,將個體組合成為一長條形狀。連在一起的照片,裝裱在一塊木件上。這些長條木件照片,有些是橫行的,也有些是直行的。



(翻譯,圖本與文本的互換)

畢竟,我也還是一個文字人。當圖本詩已達致它無需像文本,需要以翻譯作為他國語言閱讀時,我又心癢,嘗試把它轉換成為文本的可能性。 由於這些圖本詩在起步創作時,在構思上是使用文本寫作方式,每一方塊圖像相等於詩的一行。文意的流動也和文本相若,所以某程度兩種媒體是可以互相轉換並加以發揮。在這等異想天開的想法之下,我斷續將「游動詩寫室」其中的一些作品,從圖本轉譯為文本。這樣,一下子又把我帶回行文寫詩的日子。



(二聯,三聯,泛聯)

在「二目寫」,兩枚影像交碰在一起,有如一個赫然閃出的意念。它是快速,而又即興。沒久,我還做過一點是三個影像並在一起的,我稱此為「圖本俳句」或「記事俳句」。三枚圖像,好像日本俳句的三重起伏。此個系列的作品,大都因事所引起而作,也有的因閱讀有感而發,而且大都是有著一個較長的題目,記下所敍之事 。「在油麻地百老滙電影中心看也斯東西想念李錦煇」,「在圖書館遇見中江俊夫語彙集。凡三百五十頁許,逾百篇,華麗簡約精裝本。機械詩情列序偶發」,「楊紹宜自英倫返。長桌飯聚於畫廊與陳啟韓旭諸友,Tomio因事缺。窗外六月陽光幼細寬長不覺晚」。以上諸篇題目,可見一斑。也可見二目寫之二聯影像不足以乘載所感。

上文提到的「圖本字盤」(Alphabetto),裱裝在2.5吋小木件照片,由於工序繁複,大約在2013年便漸停止製作,餘下的234件,我便留著不再外流,並造了一47吋乘46.5吋的框架乘載。框內分13行,每行置放18件。所有照片的序次是可以隨意調動。我稱這件作品為「剪接盤」(Moviola)。原意是每半年調動一趟,每一趟調動,拍個照片記錄下來,便是作品一個新版本。作品也因影像的調動而產生出來的新意義。其中一回調動,題目是:It all began with a winged-man trying to start a conversation with Oscar, #A20160228 (2016)。當時正是奧斯卡頒獎禮間所發生的事件。

影像與影像之間的互相泛聯,在視覺和意義上都產生著較複雜的關係。有實的,也有虛的,也有給接著下來的,提供一根伏線。同時,也給了我去寫一首長詩的想法,留下了伏筆。




(以冊本作為一首長詩的乘載體)

在「游動詩寫室」系列,其中較長的作品「正在下樓梯的Holly,從三樓走到地面的畫廊。她正準備外出到Trinity Bellwoods公園拍攝一張照片」,共由30件散件照片組成;另一較長的作品 「從一張黑白底片看彩色繁華世界。閲讀良寬」(2013),由20張照片組成,橫幅。3.5x70x1.5吋,照片裱在一長橫條的木件上。

2018年我嘗試以手造書作為較長篇創作的乘載體。「Hong Kong. Two Visits」(2018),包括116張並聯照片,書125頁,開度8.5乘22吋,無酸紙,噴墨打印,手工釘裝。此外,「Istanbul Journal 」(2019),178張並聯照片,6.5乘13吋,散張。不過,這些具收藏規格的噴墨印本手造書,在展示及流通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

2020年,因為整理過往材料之故,我們開始研究使用「按需印刷」作為整理及出版模式。因而也觸動了我以這種印刷模式,作為一件包含較多量照片的作品之乘載體。換句話說,我能夠以一冊書為一件作品的單元,它原整地呈現出是個作品的面貌。喜愛保存我作品的人,也因此能夠付出較少的金錢而去擁有一件原作物。不過我也得強調,這是一件作品,而不是一冊攝影集。

2020年秋天,香港文學館的鄧小樺邀請參與他們舉辦的聯展「離留之間」文學與視藝配對的展覽。以他們所提供的也斯一段詩作為起點,我呼應的展品是一冊480頁的書,一首以連續227張照片構成的長詩:「終章」(CODA)。2023年秋天,香港啟德機場舊址開幕,設計師區國誠(Benny Au)的邀請,參與由該行政機構所舉辦,一項以「飛」為主題的展覽。我做了一件作品「飛天情書」(fly-in-love),一冊428頁,由193張照片組成的長詩。在2022年間,我拍攝過一個作品「一株向日葵的日記,第二冊」(Diary of a Sunflower, Book Two),一冊372頁的書,含176張連續的照片。該組照片大約拍攝於十來天光景之間,一株向日葵花生命過程的一個記錄。第二冊所指,第二個階段也。它當然是有著它第一個,富麗堂皇的階段,但第二也並不是它完全的完結。是株枯乾的向日葵,今天仍然立在我的窗沿,在一個深藍色的花瓶。它的另一個階段。以上三冊書,後來我合在一起,合稱為「寫(給)一個城市的三部曲」,一首長詩。當然,這種以數百張照片組成的單一作品,在一個很大的空間,可以做一個甚有感染力的裝置,但相信也非常費勁。再說,這也未必可以代取,三冊厚厚的書,所給出的,令人親密的專注度。

2022年,在多倫多一個展覽,我做了一個作品「Songs from the Acid-free Paper Box」 (收藏在一枚無酸盒子裡的歌),作品乃一書冊,12吋乘12吋,106頁,精裝絹面,內頁以七色印刷,效果堪可媲美噴墨印本。這個作品我發行了5個限量版。內含60張有序列的照片,是我寫給楚喬的一首60行詩。箇中的照片,是我們的攝影工作室,在80年代至90年代間所保留下來的暗房測試紙條。尺寸及形狀不一,彩色黑白混雜。內容也即是那個時段工作以及個人作所留下來的痕跡。一首寫著我們過去的詩。

2024年9月楚喬離世。其後,我做了一個作品「我想把黑色的哀傷都收納在一枚冊本裡 an elegy」,50張照片,一首黑色的詩,照片滿滿的充貫在全本書的空間。一冊黑色的書。一個重重的標點符號 。

有一點共通的,就是以上提到的作品,你總不能將其中的一張照片抽離出來,就讀到篇章的要義。甚至,你也不大可能,隨意翻頁,就讀出個體。縱使你有一目十行的本領,在這𥚃也不管用。詩也有異於說明文,得個明瞭便是終極。所以多年我採用的是以照片書寫方式,主觀地引領你一個閱讀方向。你不超前,但可以緩慢下來,甚至停下來咀嚼,某一個影像給你啖出暇想。(全文完)

(2025-04-12)

............................................

文本發表在臉書的後記,外章及圖片注腳


(後記)

開始執筆撰寫本文,因為正在編輯「二目寫」(Diptych),一項我在2014至2023年間,以兩幀照片左右並聯的攝影創作。十年間,斷斷續續做了超過1500枚。我想到在下意識之間,這其實是一種寫詩的練習。已經是很多年,我放下了詩文字駕馭的練習,不過倒訓練了駕馭圖本,思考如常。這項編輯工作,如果以編年為本,會有書十冊之多。遂想到撰寫一文述及寫詩過來的背景,因為任何事物,都不會貿貿然的出現,必有其來龍去脈。即使盡量把控,去掉枝節,這背景圖也吃掉了不少篇幅。既然如此,便再多寫一點,寫這二目練習,如何及後又帶出了更長篇的底細。這也好印證了一向我對現代藝術的度尺。現代藝術發展至今,眼前當刻一件作品,你不能以技巧評之,見巧奪天工驚為天人;也不能誇誇獨談其意念創意。比較有譜者,看其如何走過來,又看看他如何往前走過去。這個觀察方式我們先不說可否評出好壞,但大抵可以辨出真假矣。

 

 (寫詩少年)[外章,圖註]
1. 「覃子豪全集 ( 1 )」,乃覃子豪之詩全集。後來我在南天補買了 「覃子豪全集 ( 2 )」,為覃之詩論集全本。

2.
話說喜歡,手頭上幾本管管早期的書。管管散文集購自當年傳達,春天坐著花鞽來乃一趟遊台北,在金石堂所得。荒蕪之臉為早年至愛之物。

3.
文中提到創建學院詩作坊出來的優秀詩作,兩本深愛的書:鍾玲玲「我的燦爛」該書因外借友人,從缺。回巢後再補入。淮遠「跳蝨」,左乃1987年非賣品,右方為2015年重訂本,兩冊均為作者所贈。

4.
印在我們影室單據信紙上,西西的詩「可不可以說」,2016年出版的西西詩集「不是文字」收入此詩,文字有些微改動,並有 Jennier Feeley的英文譯本,影該頁於此作個分享。當年我們把西西該詩放在影室信紙文件,除了得她同意之外,也是我們向她的致意。西西也是我們好友其一。更重要的是該詩與我們對攝影的想法不謀而合。

 

用寫詩方法拍照的十年,1985-1997)[外章,圖註]

1.
附圖為「在城市盡頭的城市」,原是於1992年為也斯書封面而作。見圖照片,40x60吋,M+ 美術館藏品。此照片原是為1993年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會員年展之物。及後,1993年我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個展,做了一張較大的,48x68吋。後來被選在日本Asian View展出,今為東京都寫真美術館藏品。

2.
「這不是一個蘋果」,這一張是我早年的攝影作品,在1981年與楚喬的雙人個展中展出。是我對心儀藝術家馬格列特(Magritte)的致意。蘋果與遮均是他的經常物。照片中我又引了西西她在快報專欄寫談馬的文章片段。當時西西用阿果為筆名。果與蘋果又語及相關。也可以一提,照片中的物件,均是壓在一塊厚手玻璃之下,三度空間變成二度空間平面化,以8乘10相機拍攝。之後我沿用這個方式拍了不少照片,有些是工作個案,也有些是個人的。我在主內文中說到,80年代早期我的照片以聚焦透視為主,中葉以後,轉向於散焦透視。這張乃早年一例。M+ 美術館收了此張作品,也算是策展人的目光遠見,因為這照片深藏了不少相關脈絡。不過有點可惜,因手民之誤,美術館的網頁常扡這個作品倒置。

3.
附圖為「詩四十首」的其中一張,題目為「對談」 ,1995。8.5x12吋,dye sublimation照片。M+美術館藏品。

4.
1997年我們舉家移居多倫多 ,大部分作品物件均移運至該地。後來,M+打算將我們在港時期的創作納入他們的藏品,安排運回香港。運送之前,我們在多倫多的畫廊分幾回將部分作品作了一個送別展。見圖乃其中一牆,展示了「詩四十首」(1995-1996)中其中24張照片。該批照片,曾在香港,橫濱,維也納等地展出過,如今全套座落M+。離港前曾向香港藝術發展局申請資助「詩四十首」出版。贊助獲批後,該書我在多倫多設計,由香港藍馬印刷,於1998年出版。內收「詩四十首」其中20張照片,另收入一組名為「香港筆記」,黑白照片20張。 



(用照片書寫)[外章,圖註]
1.
"去年夏天。有人說她在巴黎表演郭德堡變奏曲的時候巴哈曾經來過,還在那傳說文革年代帶過來的樂譜抄本留下了幾筆註腳"

2.
在正文中提到也斯「浮世巴哈」封面一事,由於圖像做來我不覺滿意,向也斯建議封面採取別的途徑,甚至完全不用圖像。當時浮世巴哈仍在編輯過程中,直至也斯離世,書還未有出版。2013年六月,李歐梵為該書寫好序文之後,吳煦斌與我聯絡,重提封面之事。我想,封面絆著之事乃也斯想封面有個巴哈的頭像。縱觀全書,浮世巴哈只是其中一文,而且該文在談是一齣以巴哈為名,作為起點的鬧劇。巴哈頭像,由於太為人熟悉,很易令人誤以為這是一冊談音樂的文本。而且,Z FICTION的方向是圖像與其間文本的合成,去說一個虛擬的事故。由於巴哈頭像與現實距離過於接近,所以做出來的作品故事便會失卻它應有的疏離感。封面之事,也過了一段時間的沉澱。我向吳煦斌建議,在該系列中採選另一張其實也是與巴哈有關係的作品。撇去我文字部分不談,圖本部份用作封面也見適合。在更深層意義,也斯與我,在這𥚃都是互相以巴哈為起點,各自走向另一方的敍事文本。在是個作品,使用作封面時略去的文字部分,抄錄於後,熟悉這個故事背景的明眼人,當可看出其來之脈絡。這個也是Z FICTION的原意:你提著某個所熟悉點為據,藉它引令把想像伸展向了另一方。「去年夏天。有人說她在巴黎表演郭德堡變奏曲的時候巴哈曾經來過,還在那傳說文革年代帶過來的樂譜抄本留下了幾筆註腳」

3.
(見圖: 翅膀以及舞者的舞蹈姿勢, 2014) 

 

(游動詩寫室,圖本詩)[外章,圖註]
1.
見圖: 游動詩寫室系列「拍攝一張恐龍的彩色照片期間之心路歷程」。這個作品曾經先後做過兩個不同面積的版本,分別是:49x3.5x1.5吋;及35x2.5x1.5吋。兩者均分別已藏於別人之手。這系列的作品,我原是打算各發行5限量版的,如今念頭打消了,只造單一件,即使易手賣去也如是。所以現在要將系列整理成書時,也有點不便或圖缺。除非易手前曾拍下照片。我說這系列作品,依觀看文字慣性,線性閱讀,不過,見圖這個作品有點例外,應從中部,相機的圖像開始,往上或向下閱讀均可。

 

(翻譯,圖本與文本的互換)[外章,圖註]

1.
2013年6月2日,香港攝影師謝至德來訪,送我一冊他的攝影書。別後我做了一個作品以記此事,作品兼具一長題目是為敘本「六月二日友人謝至德來訪並贈其拍攝皇后碼頭拆卸之攝影冊《皇天后土》。兼談香港攝影過去史」。作品橫向,24.5x3.5x1.5吋。完成後數天,我將是個攝影作品轉換成為文本。七個連續的圖像,成為一首七行的詩,抄錄於下:

渡䑳開動它的馬達
沒想碼頭也是一枚游動物
去了的去了
你回去的晚上應是剛好遇上岸上星火如海
不善忘的人替善忘的人修補遺忘
渡䑳追憶著碼頭,碼頭是否還在懷念那打拍它的海浪
多謝你的照片拍下時間傷感剎那我們還在遠望明天


這個轉換行為(一個說法叫做翻譯),令我重拾文本寫作的樂趣。當然也可理解成為是一項策略。關於圖本與文本之互換,之前已談過一點,這𥚃不作更深入的說項了。這個作品我想談的是記憶,香港人對一個地標的記憶和感情。圖本的抽像性和文本的較為具像,有時又可以作為互相部分重疊起來的拼貼効應。這個也是有時,我也熱衷於將個別作品翻譯成為文本的因由。這個作品的題目,末處有一抹關於攝影過去史的,如一筆尾巴。如一列蒸汽火車駛過後天空吊著一團如白雲的不動的煙。當時我想起香港人對一個城市的記憶,我想起昔日我們在香港寫下攝影的日子,每個城市每一角落總有善忘和需要修補遺忘的人。我說我的作品不時有一些私人符碼,留下給一許接收得到的人閱讀。不過,要是你讀不出不打緊,甚至桌面上的文字也讀不來也不是問題,你可以回去圖像層面享受一枚圖像詩給你的視覺樂趣。


(二聯,三聯,泛聯)[外章,圖註]

1.
圖本俳句「楊紹宜自英倫返。長桌飯聚於畫廊與陳啟韓旭諸友,Tomio因事缺。窗外六月陽光幼細寬長不覺晚」。部分圖本俳句作品,2014年曾在香港Gallery Z 展出。

2.
「剪接盤」(MOVIOLA):「都是那個有翅膀的男子與奧斯卡對話惹出來的風波」(2016),47x46.5吋。



(以冊本作為一首長詩的乘載體)[外章,圖註] 

1.
「寫(給)一個城市的三部曲」:
1. CODA (終章), 480頁, 227張照片
2.「一株向日葵的日記,第二冊」, 372頁, 176張照片
3.「飛天情書」(fly-in-love), 428頁, 193張照片

Photographs by Lee Ka-sing
All rights reserved. Inquire at: mail@leekasing.com
PostscriptX X代碼追記 游動詩寫室 也斯 雜事俳句 黃楚喬 梁秉鈞 香港點註腳集 zFICTION Tomio Nitto 携行記憶棒 荒木經惟 香島奇譚 李家昇 回看也斯 右座記 我的照相機 羅輝 陳啟 Beatriz Brasil Gary Michael Dault Simon Glass 中江俊夫 二读记以及一些商榷的事项 又一山人 山歌 李家昇百貨店 田曉菲 良寬 顧隨 麥顯揚 FUJI X-Pro1 Foodscape Four Stanzas of a Poem Glenn Beech Holly Lee Kai Chan Lee Ka-sing Shozo Ushiroguchi Steve Payne 光室草本 劉清平 女那禾多 本之景色 李保淦 李家升照片册 李家昇黃楚喬藏本 李志芳 李志超 李思菱 李錦煇 杜可風 楊兆宜 游 - 也斯的旅程 游動詩寫室抄本 潮田登久子 私畫廊 萬象國 蔬果说话 蕭蕭 貓爪文 迷樓與追憶 韓旭 香港點 Afga Cherub Shum Diary of a Sunflower EROTOS Fiona Smyth Gallery Z HK XPECIAL Hideo Suzuki Hôtel The Peninsula Paris IMPOSITIONS Jeannie Thib Joy Walker Lilian Tang Linhof MINOLTA TC-1 Mi-Lou and Remembrances Milena Roglic Nadav Kander Nicolas Baier OPUS Philip Glass Rol San Sukimoto Swimming Mirrors Time Machine Tommy Li Yashica Z FICTION Z域小說集 alphabeto 「Hollian Thesaurus」 「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 「迷樓與追憶」 「顏色」Sé (color) 一場無謂的辯論 也斯吾友 - 跨媒介回應展 二讀補 于堅 交換眼神筆記 伊藤俊治 伍振榮 侯剛 光影作坊 刘健威 劉健威 劉正忠 劉鋼 十人詩選 周夢蝶 周紹良 唐曉渡 圖本俳句 在桌面A與桌面B之間以及其周邊的事物 多伦多神话 大島渚 姚瑞中 孔慶茂 宇文所安 小丁 山海經 岛尾伸三 岛尾真帆 島尾伸三 島尾敏雄 左右逢源集 廖偉棠 張清華 彈簧軸冊頁 彭恩華 德川光國 意象活字盤 方木小本 日塔富夫 日塔富夫相機店 易鵬 曾廣智 曾灶財 曾進豐 會田誠 朱舜水 李佩鳴 李家昇照片册 李家昇畫廊 李家昇百貨店手帳 李心純 李文蓂 李炳 李長聲 村山知義 東松照明 林和生 梁家泰 梁志和 森山大道 楊絳 楝方志功 橫尾忠則 泰康空間 洛夫 游動詩寫室(片斷) 溫瑞安 潘洗麈 王文興 神遊 秋螢詩刊 章景懷 紫禁城室樂團 細江英公 聽紫禁城室樂團 艾未未 葉軒 蔡明亮 蔣芸 蘇東坡 蘇澄源 袁柯 西川 許鞍華 談鍚永 謝至德 谷崎潤一郎瘋癲老人日記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辛笛 辛金順 邱剛健 邱良 金炳興 錢鍾書 陳復禮 陳黎 顏艾琳 顏震東 顧城 飛天老人 食事地域志 飯澤耕太郎 馬吉 麥繼安 黃亞紀 黃楚喬的外祖母 黃碧雲 龍笙栈